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发布时间:2025-09-25 11:59:29 | 次浏览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,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讨论课,这位曾经在巴黎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身着深蓝色连帽衫,抱着一摞厚重的教科书,与普通常春藤学子并无二致,然而当他谈起自己从剑道到学术殿堂的转型之路时,眼中闪烁的光芒依然如比赛时那般锐利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退役求学,”费若秋微笑着,手指无意识地做出一个击剑的防守动作,“其实这不是放弃,而是另一种进攻——对知识的进攻。”
费若秋出生于中国体育世家,14岁被选拔进入国家少年击剑队,16岁赴法接受训练,在巴黎期间,他迅速成长为欧洲剑坛瞩目的新星,2018年国际击剑联合会大奖赛上,费若秋以黑马之姿连克三名世界前十选手,最终夺得银牌,成为首位在该项赛事中获奖的亚洲选手。
“巴黎教会我的不仅是击剑技术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更是对体育精神的深度理解,在那里,击剑不是简单的胜负,而是一门艺术,一种哲学。”
2022年,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费若秋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——宣布退役,申请赴美留学,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争议,许多人认为他放弃了大好前程。
“其实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在法国的最后一年,我参加了巴黎高等商学院的一个体育管理短期课程,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体育之外的世界如此广阔。”
费若秋描述了一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经历,2021年,他在比赛中遭遇严重肩伤,被迫休养三个月,在这段不能执剑的日子里,他开始大量阅读,从运动生理学到经济学,从哲学到文学。
“我突然意识到,运动员身份只是我的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,体育教会我纪律、专注和毅力,这些品质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。”
经过周密准备,费若秋向多所美国名校提交了申请,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。“哥大提供的体育奖学金项目非常完善,同时纽约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多样性也吸引着我。”
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学生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坦言最初几个月异常艰难。
“第一个学期,我几乎每天只能睡4小时,”他笑道,“语言障碍是我没预料到的最大困难,在赛场上,我的法语足够应对一切,但学术英语完全是另一个世界,我记得第一次写经济学论文时,教授批注‘这读起来像是谷歌翻译的产物’。”
费若秋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,如同他曾经的训练表一样精确到每分钟,早晨6点起床阅读,上课间隙在图书馆复习,晚上参加学习小组,深夜继续钻研难题。
“击剑教会我如何面对失败,在赛场上,你每时每刻都可能被击中,重要的是立即调整,准备下一次进攻,学习也是如此,一次考试不理想不是终点,而是改进的机会。”
他的努力逐渐取得回报,第二学期,费若秋的经济学论文获得了班级最高分,他还被选为校击剑俱乐部的技术指导。
作为少数同时拥有中国训练背景和欧洲职业经历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费若秋对体育国际化有独特见解。
“东西方体育文化各有优势,中国的系统化训练培养了我扎实的基本功,欧洲的训练则更注重个人风格和创造性,现在我在美国学术环境中,又能从理论高度理解体育运动的经济发展规律。”
费若秋目前正在参与哥大体育管理研究中心的一个项目,分析全球化对体育产业的影响,他最近的一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独特路径,获得了教授的高度评价。
“体育是无国界的语言,但体育产业的管理和发展却深受文化差异影响,我的目标是为中西方体育交流搭建更好的桥梁。”
尽管已经远离职业赛场,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训练习惯。“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永远不会完全离开,但我现在更享受将它作为终身爱好,而不是职业。”
对于未来,费若秋计划继续深造,攻读体育管理方向的硕士学位,长期目标是推动中国击球运动的发展与创新。
“中国有许多极具天赋的年轻击剑选手,他们需要更国际化的视野和机会,我希望将来能帮助更多中国运动员走向世界舞台,同时也将国际先进经验带回国内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展示了体育与学术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领域,他的经历证明,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可以在赛场上取得成就,同样可以在学术领域大放异彩。
“剑道和课堂其实很相似,”费若秋最后总结道,“都需要专注、纪律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,不同的是,在剑道上,你的对手是别人;在学术中,你的对手是自己。”
窗外,哥大校园里的樱花正绽放,一如费若秋正在绽放的多彩人生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象牙塔,这位年轻的“旅法剑客”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非凡的旅程。